首页 > 学习资料 > 中小学辅导

九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备课指导

时间:2024-11-18 16:42:53
九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备课指导

九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备课指导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以“感悟人生、感悟生命”为主题,但是这些文章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空洞的说理,而是从自然、生活中的有感而发,所以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这也是这些文章的魅力所在,也应该是教学时特别注意的。不要把这些优美的文章上成了枯燥乏味的公民课,也不要变成流俗的人生感悟课。

《谈生命》冰心用“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来比喻人生的历程。形象地描写了春水由冰雪聚集——穿越悬岩流经平原——汇入大海;小树从新苗出土——茁壮成长——硕果累累——回归泥土的经历。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表达作者的生命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文章虽然只有一大段,但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中有许多哲理的句子,值得积累。

《那树》通过一棵古老的大树的命运来反映现代文明飞速发展和原有的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的现实,老树饱经沧桑,默默地为人类奉献自己的绿色和树阴,但是城市建设的发展无情地吞噬了他,最后被连根挖起。现代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破坏是历来难以调和的矛盾,作者在文中虽没有一句直接介入评论的语言,但是在文中我们又无处不能感受到作者的态度和情感。

《地下森林断想》是著名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作品。文章以黑龙江宁安境内距镜泊湖180公里的地下森林为对象,热情讴歌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突出其甘于沉默、不屈不挠的精神。文章气势雄伟,感情澎湃,文笔优美,诗文结合,富有感染力。

《人生》相对于前三篇文章更侧重于说理,作者用虚拟的四个场景为例,列举了人的生命的不同境况。第一个场景有全局性、概括性特点,可以适合一般人的情况,后三个场景是列举了人类社会中一些精英份子的生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教学建议

1.《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三篇文章要注意抓住富有特色的语言,把语言的感受、体会、品味作为教学的重点。《谈生命》要激发学生展开联想理解“春水”和“小树”的两个比喻的合理性。理解文中提到的一些自然现象和描述的景象的比喻意义。但又不可太机械死板,那样会禁锢学生的想象力。《那树》要引导学生感受对老树的描写。文中有许多句子很有特点。例如:“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2.阅读能力的训练应是教学的重点。作为初三最后学期的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这些文章思想深邃、语言优美、结构典型。利用地好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谈生命》的行文思路的梳理,人生历程的概括和一些重要语句的理解;《那树》中一些富有感情的语言的理解和品析,老树品格的概括,文章主题的挖掘;《地下森林断想》的森林精神的'概括,文章主题的深化和拓展;《人生》四个场景的特点的概括,比喻的仿写等都是很好的能力训练形式。

3.强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中考形势,主观题量有明显的增加,所以对文本的理解仅停留在感受、感悟层次上,还不能适应考试的要求。本单元的课文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所写的主题比较抽象,哲理性强。所以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学生畅“写”,把自己的理解用富有条理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这样的教学表现出落实的特点,持之以恒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协调一致。

4.强烈的生命体验,丰富的人文精神这些文章的亮点。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素质,也是精神世界是否丰富的一个标志。这些文章的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教学时要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和生活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当然要求不可太高,也不应该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强加到学生头上,这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学时要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教案设计:

谈生命

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想像、揣摩“春水”“小树”的隐喻意义。

2.诵读积累一些优美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3.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体验。

教学步骤:

一、导入:可以通过一些初生的生命图片(婴儿、新芽、树苗等)或一些激发学生感受生命可贵的语言入手。

自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1) 开篇揭示话题

(2) 以“一江春水”喻示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各种状况。

(3) 以“一棵小树”喻示生命的力量。

(4) 点明、深化主题。

二、学生质疑或教师设疑。

参考问题:

(1) 文中描述的一些景象的喻意分别是什么?

(2) 两个比喻的含义是否重复,为什么?

(3) 如何理解春水汇入大海,大树回归泥土的心态?

(4) 最能表达课文主题思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5)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所揭示的哲理?

……

三、学生可以通过诵读、讨论来解决问题。

四、拓展材料学习,丰富感受。

五、畅谈“苦与乐”,写一句或一段最有感触的句子,班级交流或编辑成一个小册子。

那树

教学目标:

1.理解老树的精神品格和老树命运悲剧的原因。

2.感受作者富有感情的语言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4.联系现实,引导关注自然,关注生命。

5.理解老树作为田园生活的象征,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教学步骤:

1.从身边城市建设发展谈起,激发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思考。

2.朗读课文,注意感情不要过于强烈,要深沉、有力度。

3.以“这是怎样一棵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通过具体的语言概括老树的品格。详见《教学用书》。

4.质疑或设疑。

参考问题:

(1) 老树命运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2) 作者对老树命运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 “研讨与练习”中第二题的理解?你是否能在文中再找出类似的句子并加以理解品味。

(4) 写“老太太偏说听见老树的叹息”、“清道妇说看见蚂蚁向老树告别”的目的是什么?

5.联系生活,谈论人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点到即可)

6.老树的象征意义。

可展现一些有老树的山村的图片,和回忆童年生活中老树的记忆,阅读有关材料,综合感受老树的意义。

《九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备课指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