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_人类的文明需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人类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________满足其文明需求的文化方式也不尽相同。
A.尽管 但 由于 因而
B.如果 那么 由于 因而
C.尽管 不过 因为 因而
D.如果 那么 因为 因而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恪守:严格遵守。 拮据:缺少钱,境况窘迫。
B.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更:改变。 隽永:意味深长。
C.炽烈:旺盛猛烈。 戕害:伤害。
D.恣意:任意,任性。 颓圮:坍塌,倒塌。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季老娴熟于诗词写作的技巧,艺术意境与艺术手法相得益彰,充分显示出其厚实的文学基础和扎实的文字功底。
B.整条徽杭古道处于崇山峻岭之中,两边岩石耸立,南北夹持,中间溪水潺潺,走在石板路上,回荡着空谷足音……正是古道的精华所在。
C.在“述往事,思来者”中,司马迁冷静地刻画人世间的真相,寄寓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
D.中和式文明,在世界文明碰撞与冲突的剑拔弩张里,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独有的和谐而又坚定的特质。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祝福》选自《彷徨》,《社戏》《孔乙己》《故乡》选自《呐喊》。
B.肖洛霍夫,苏联作家,获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一个人的遭遇》主人公经受住了肉体和精神的折磨和考验,向人们呈现了其纯洁、高尚、宽广的心灵。
C.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作者想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的人生形式”。
D.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从各个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苦痛,颂扬了他们真诚的爱情、友谊和自我牺牲的高尚品质。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 率赂秦耶(全部) ②思厥先祖父(代词,其)
③暴霜露,斩荆棘(bāo,暴露) ④暴秦之欲无厌(厌烦)
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⑥始速祸焉(很快)
⑦洎牧以谗诛(jì,等到) ⑧当与秦相较(应当)
⑨或未易量(轻易) 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侵略)
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⑨ C.③④⑥⑧⑩ D.②④⑥⑨⑩
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D.“卷起千堆雪”和“强虏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借代修辞格。
二、名著阅读
(题文)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城》中,翠翠爱上了船总的二儿子傩送,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天保和傩送他们用唱歌的方式进行了爱情的“决斗”。后来,天保外出闯滩而死。
B.《老人与海》中,“狮子”有节律地反复出现,象征着老人追求力与勇的搏击精神,这种搏击精神就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性格的体现。
C.薛宝钗容貌丰满,举止娴雅,脖子上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与贾宝玉随身所戴之玉上所刻之“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恰好是一对,寓意金玉良缘。
D.《红楼梦》中写贾宝玉与林黛玉共同葬花,宝玉要求“水葬”,黛玉却认为“水葬”把花糟蹋了,要求“土葬”,感觉花随土化了,更干净。
三、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旅游产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合理利用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B.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正成为20xx北京冬奥申委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C.“青蒿素,中医药贡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这份礼物,既是一项惠及苍生的科研成果,更是专心致志的超凡定力与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的结品。
D.如果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大潮下观察“双11”,你会发现,其意义或许并不仅仅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信号,更是一场电商大战和数亿网民的购物狂欢。
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
②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
③积北宋南宋300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④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⑤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能在史上留名的诗人吗?
A.⑤②①④③ B.②⑸①③④ C.③④⑤②① D.③④①②⑤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奏,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栾城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 咎:责备
B.而蔽山东之诸侯 蔽:掩护
C.委区区之韩、魏 委:托付
D.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完:保全
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六国错误做法的一组是( )
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
③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
④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⑥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3)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北青萝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⑴这首诗多用“照应”的手法,结合全诗赏析。
⑵有人说这首诗是寻隐者“不遇”有人说“遇”,说说你的看法。
⑶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六、句子默写
完成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 (《劝学》)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不宜异同。 (《出师表》)
(3)吾师道也,__________? (《师说》)
(4)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__________。 (《阿房宫赋》)
(5)________,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6)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
(7)人间如梦,__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
(8)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麦 子
温亚军
(1)夏收前,大舅突然去世了。
(2)要放在以前,母亲肯定得说点啥。可是眼下,还说啥呢
(3)父亲没有安慰母亲,悄声出了门,转悠到麦地边。金灿灿的阳光铺满了麦地,即将成熟的麦子和阳光一样金灿,晃得人眼胀。父亲吸吸鼻子,成熟的麦味在四周摇晃。一阵热风吹来,麦香味在阳光中像爆米花似的,一缕一缕地饱胀、迸裂,忽然间浓烈起来,随着热浪裹住了父亲。父亲沉没在醉人的麦香味里,却被呛得连连咳嗽。风瞬时而来,又突然跑走,海潮似的麦浪在阳光里渐渐复归平静。父亲望着麦田,突然间泪流满面。
(4)母亲与大舅的矛盾来自外婆去世那年。外婆去世了,大舅承担了丧葬的一切费用.可问题出在他拿来的麦子上,是当年受雨水浸泡过的芽麦。其实,芽麦晒干了看不出有问题,磨成粉后跟正常的也没啥区别,只是一吃就露馅了。外婆活到了九十多岁,算是喜丧,所以亲戚们也没表现出多么悲哀,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到吃饭时,锅里的面条煮成了糊糊,这怎么吃 请来的厨子有经验,抓过一把面粉尝了尝,又呸呸吐掉,一脸不屑地说,这是芽麦!可大舅很镇定,并且还有点理直气壮。他说芽麦怎么啦,芽麦也是麦!
(5)母亲也没想到自己的大哥居然做出这种事来,忍不住大声痛哭起来。母亲的哭声就像号令,人们从她的悲恸声中听出了意图,一拥而上,将大舅轰出了院门。
(6)没人注意大舅是怎么离开的。外婆出殡那天,大舅没去,也没法去,一个人躲在山坡上大哭了一场,哭得无比酣畅,无比悲凉。仅仅是因为一些芽麦,大舅众叛亲离,这个结局任是谁也想不到的。
(7)从此,大舅沉默寡言,关起院门自己过活。他守着存储了四五年的陈麦,日子过得平静而安详。大舅没什么念想,他的日子简单到只剩下粮食——只要仓里囤满粮食,他的心里就是满足的。
(8)大舅爱麦如命是有根由的。一个人,一种习性的延续不可能无缘无故。闹饥荒最严重那年,大舅是生产队仓库保管员,他每天去粮库翻翻弄弄,名义上怕麦子发霉变质,其实是往鞋子里灌些麦粒。回家倒出鞋子里的麦子,也就一小把,还沾有浓浓的脚臭味。外婆关上门,把这一小把麦粒偷偷地用石窝捣碎,拌上野菜煮成菜糊糊,才使家人渡过了饥荒。当然,我们家也沾了大舅的光,外婆每次藏下几颗麦粒,够两三把,就迈着小脚走七八里地送到我家。母亲晚上给我们煮一小锅面菜糊糊,我们兄妹几个从来没嫌弃过带有脚臭味的面菜糊糊,还抢着喝呢。也正因为这些,父母亲对大舅充满了感激。
(9)这么多年,母亲其实早就想通了,不就一点芽麦嘛,至于把一个血肉相连的人生生从心中剔除出去 母亲抹干脸上的泪,开始张罗大舅的丧事。她在自家麦地里选一块地,给大舅做墓地。
(10)大舅下葬那天,酷夏的热风一大早就刮了起来,且一阵紧似一阵。棺材要掩埋时,父亲转身走出人群,揪了一把金灿灿的麦穗,回来轻轻放到大舅的棺盖上,大喊一声,他大舅,你爱麦子,就让这把麦子陪你去吧!
(11)这时母亲也去揪了把麦穗,凑到一堆燃烧的`麻纸上,火很快烤到了麦粒。瞬时,麦子的香味混合着火纸、香烛的味道,在墓地弥漫开,悄悄地钻进每个人的鼻孔。母亲哽咽道,你们闻到了吧 这烤熟的麦粒中,有股脚臭味!
(12)父亲老泪纵横,从母亲手中接过烤熟的麦穗,两只布满青筋的大手,揉搓出焦黄的麦粒,缓缓洒向墓坑……
1.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颇有特色,请具体说明。
2.请简要赏析第(3)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3.本文围绕麦子展开情节,写法简练却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文革后期,八十开外的朱光潜终于找到了一个自己的小天地,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美学这块园地里。
②从1976年到1986年,朱光潜写了《谈美书简》等三本书,还用两年时间翻译了维柯四十万言的《新科学》。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愈加感到时间的宝贵,他每天要工作四至五小时,争分夺秒,真正做到了如他自己所说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但愿我吐的丝凑上旁人吐的丝,能替人间增加哪怕一丝丝的温暖,使春意更浓也更好。”
③朱光潜的晚年生活非常有规律,他早晨工作,下午有时工作,有时读报,晚上睡前稍许看一会电视。他时间抓得非常紧,自己把晚年的工作比作米勒那幅名画中的乡下拾穗妇人,这决不是自谦!只有真正体会到学海无涯的人才会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胸襟。
④朱光潜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美学界要力避一些玩概念、套公式的恶劣文风,搞文艺要勇于冲破人性论、人道主义、人情味等禁区,要讲共同美和形象思维。
⑤朱光潜感到美学界、学术界视野狭窄,思维僵化。为了使中国美学真正和世界美学潮流接轨,他认为有必要把维柯的《新科学》翻译出来,介绍给国内的学者。这有助于开拓视野,消除机械形而上学方法带来的危害。
⑥1984年6月朱光潜身体急剧恶化,食欲也大减,全身无力,行动也有些不便。朱光潜不惜用他最后的余力和“维柯”一搏,这是因为,《新科学》是近代对美学或诗论作出贡献最大的一部著作。
⑦季羡林对朱光潜晚年的最后一跃甚为感叹,他说:“朱光潜以他渊博的学识和深湛的外语水平,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争分夺秒,锲而不舍,终于完成了号称难治的翻译工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得到了学术界普遍的赞扬。”
⑧朱光潜治学的眼光是世界性的,因而他晚年的系列活动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3年3月,朱光潜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主持该校第五届“钱穆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讲的题目就是《维柯的〈新科学〉及其对中西美学的影响》。随着“门户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国际范围内的学术交流也日渐频繁,朱光潜是当时为海外注目的少数人文学科的著名学者之一。
⑨1985年春,朱光潜病情突然加剧,头脑时而清醒,时而混乱。他会冷不防冒出一句:“维柯的《新科学》里这个词,早该这样译的。”有时他又会感到一种全身的紧张,他不耐烦地要妻女给找“检查材料”。这种反映恰好是他潜意识的一种表露:他心里挂记的是那部还没有出版的维柯的《新科学》;他心理还隐藏着历次政治运动给他心灵造成的种种精神创伤!
⑩1986年3月6日凌晨,朱光潜与世长辞,终年八十九岁。朱光潜走了,带着他对人生的“欣”与“慨”走了,他把美留给了人间……
(选自《欣慨交心——朱光潜小传》,有删改)
1.试概括第②段划线句中所体现出的朱光潜先生的高贵品格。
2.朱光潜晚年的“最后一跃”是指什么?朱光潜为什么要坚持“最后一跃”?
3.朱光潜的“欣”与“慨”各指什么?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八、命题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种子经历与黑暗的抗争,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蛹经历痛苦的蜕变,才能冲破束缚,破茧化蝶。生命的成长,就是不断从一个自己走向另一个自己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许悄然无声,也许轰轰烈烈。
请反思自己的生命成长历程,以“走向另一个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