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杂文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谈教学设计艺术的要诀时说过,一堂课要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作了如下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积累的一个过程,一个人积累的知识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学生积累的语言文字知识、文学文化常识越多,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越合理,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就会越迅速、越全面、越深入。 如何积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积累,做到当堂吸收。
(一)从朗读中积累。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会感情、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不断调整好朗读时的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可使作者的语言、体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与体会。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当然,朗读有很多方式,如范读、齐读、领读、个别读等,在“读”字上下功夫,我想一定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活动中积累。一提到活动,学生往往兴趣倍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对活动充满兴趣这一特点,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就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作好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快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组织活动注意要做到有主题,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要充分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三)从传授中积累。作为语文老师自己要爱好语文,擅长语文,这样才能充分把握课文,才能正确地向学生引导传授。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多阅读,多积累,努力拥有“一桶水”。课堂上,可精选课内外的一些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弥补学生积累中的不足,如与课文有关的诗歌、散文、成语、典故、对联等;还可以向学生推介自己喜欢而又适合学生的名人名言、名家名篇;对学生经常出现错误的字、词,努力帮助进行区分纠正。
二、课余阅读积累,做好摘抄练笔。
(一)读与课文有关的书。如七年级上册,中国作家我们可选宗璞、流沙河、朱自清、老舍、冰心、何其芳等人的书读;外国作家可选玛丽-居里、法布尔、泰戈尔、安徒生等人的书。只有多读这些人的书,我们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家,把握作家的写作意图,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
(二)读文化积淀深厚的名著。名著是经过岁月洗礼后留下的时代珍宝,一般都有较深厚的文化积累,对人生、社会等的认识也相应深刻一些,读名著,能够让学生更踏实、更智慧、更思维缜密。如中国的四大名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外国的如莎士比亚、泰戈尔、雨果、列夫―托尔斯泰等。名著是品读不完、挖掘不尽的知识源泉,经常阅读,我们会从中掘取更多的知识矿产。
(三)读同龄人的书。同龄人更能理解同龄人的心理,更能引起共鸣,读同龄人的书,一方面可从他们的书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一方面可对他们的.某些行为、心理作出批判。读同龄人的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各方面的书,将有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文化常识、语言文字知识,以及一些人生哲理。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做些摘抄,如好词妙句,成语典故,轶闻趣事等,努力写好读后感,将更加有助于我们对内容、形式等各方面的理解与掌握。
三、日常实践积累,做好观察感悟。
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广泛的,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活实践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大的舞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作为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感受、理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从实践中积累生活经验、写作素材,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在观察时,不仅要观察其形而且要观察其神,要善于联想与想象,从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古人云:“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积累语文知识,而在于将这种知识转化为能力,然后用于处理我们学习中的各种语文问题。但积累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最为关键而重要的一环,把握了积累,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得,使学生具备相当的语文基础。
文档为doc格式